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武汉工程大学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红色矿业,绿色发展”实践团深入矿业一线, 开展“探红色矿业根基,绘绿色发展新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2025-03-10 10:59 耿胡锐 

本网讯(通讯员 耿胡锐 米佳雨)为探寻矿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传承红色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武汉工程大学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红色矿业 绿色发展”社会实践团于寒假期间奔赴河南、江西、湖北等地,开展“探红色矿业根基,绘绿色发展新篇”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红色矿区、调研绿色技术、对话行业劳模,实践团深入挖掘矿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创新转型经验,为新时代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思考。

红脉传承:劳模精神铸就矿业脊梁

实践团首站走进义马煤业集团新安煤矿,探访三位不同时代的矿业模范。在矿区接待室,河南省劳动模范李川营展示了他珍藏的1985年第一代采煤机操作手册。“那时候全靠手动控制,井下粉尘大、风险高,但大伙儿没人退缩。”他指着墙上智能化采煤系统的实时监控屏说,“现在设备先进了,但‘安全第一’的信念始终没变。”他朴实的语言让成员们感受到老一辈矿工“以苦为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随后,实践团探访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刘正甫的车间。刘正甫凭借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助力矿区生产效率提升20%。他感慨道:“技术突破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钻研。”

80岁的全国劳模史应现家中,泛黄的表彰照片和锈迹斑斑的矿灯无声诉说着历史。老人回忆道:“建矿初期,我们靠人拉肩扛运设备,现在全换成自动化皮带机。条件变了,但‘艰苦奋斗’的魂不能丢!”

劳模李川营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述在新安煤矿建立之初的奋斗故事

正在工作的刘正甫实践团成员们讲解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工作经历

史应现老人家中所珍藏的前往首都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照片

科技赋能:绿色转型激活矿山新生

在江西赣州中华钨矿公司旧址,斑驳的矿井壁上,“多产钨砂支援革命”的标语依稀可辨。实践团在此开展时空对比调研:上世纪30年代,矿工用铁镐、竹篓日均开采钨砂不足百斤;如今,毗邻旧址的现代化选矿厂通过磁浮选技术,将钨矿回收率从60%提升至92%,废水实现100%循环利用。“同样的矿脉,因技术革新焕发新生。”成员们触摸着锈蚀的铁轨感慨道。

在湖北黄石广源集团渣土处置中心,成轰鸣的车间内,建筑渣土经过破碎、筛分、水洗、脱水等工序,变身优质再生砂。“1吨渣土可产出0.9吨砂,资源化率超90%,每年减少天然砂石开采50万吨。”技术员指着监控屏上的实时数据介绍。成员们用便携式光谱仪检测再生砂质量,发现其硬度、含泥量均达国家标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绿色技术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术。”实践笔记中如是写道。

中华矿业公司旧址简介照片以及早期矿业加工雕像

实践团成员对考察矿区的矿石进行观察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转型案例更令成员们惊叹。444米深的矿坑壁上,3.6万株刺槐组成“生态网格”,固土面积超50万平方米;坑底湖泊碧波荡漾,与红色岩壁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我们采用‘边开采边修复’模式,每吨铁矿提取后同步进行覆土绿化。”公园负责人介绍,这片曾被称为“地球伤疤”的矿坑,如今每年吸引50万游客,生态旅游收入占矿区总营收35%。实践团成员表示:“矿坑变公园,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亚洲第一天坑实拍

实践团成员参观矿冶文化展

薪火相传:博物馆中的矿冶记忆

展柜中陈列的四代球磨机模型,见证了大冶铁矿的技术跃迁:第一代劳模张友明1958年手工破碎矿石,日均处理量3吨;第四代劳模陈晓峰操控智能球磨系统,单机日处理量达3000吨。令人动容的是,四代人的工作笔记中反复出现“节约”“安全”“效率”等关键词。“师傅教我‘省油就是省资源’,现在我研发的润滑系统能让设备油耗降低20%。”陈晓峰说。

在矿山公园劳模墙前,实践团发现一个细节:每位劳模的简介中,既标注了荣誉奖项,也列出了技术革新成果。“红色精神不是口号,它通过具体的技术载体实现传承。”团队队长在调研报告中总结。

四代劳模合影

实践凝思:双螺旋结构赋能矿业未来

历时12天、历经2000公里、共计47份调研报告,实践团构建起矿业发展的“双螺旋模型”:红色精神为DNA链,提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永恒动力;绿色技术为碱基对,通过智能化、循环化、生态化实现产业进化。在渣土制砂车间,1吨建筑垃圾产出0.9吨再生砂的奇迹;在矿山公园,每年50万游客带来的生态收益;在劳模师徒链中,技术迭代节约的百万吨级资源……这些具象的数据,让“双线融合”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当我们用光谱分析仪检测再生砂质量时,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必须是红色的根脉与绿色的枝叶共同孕育的果实。”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会上如是说。这场跨越历史与未来的实践之旅,不仅描摹了矿业转型的中国方案,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用“双线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与担当。

九 社会实践团出征前合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