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耿胡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2025年寒假期间,武汉工程大学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组织7支社会实践团队,以“红色铸魂、绿色赋能、文化传薪、民生聚力”为主线,在矿山深处、乡村田野、社区街巷、校园课堂中书写青春担当。活动覆盖全院200余名师生,足迹遍布全国10余个省市,动员本科生、研究生团支部共计33个,收集实践调研报告60份,社会实践反馈表39份,相关活动照片800余张。学院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服务社会所需,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态度的实践答卷。
【红脉寻根:矿冶精神薪火传】
“红色矿业 绿色发展”实践团深入河南新安煤矿、江西中华钨矿旧址、湖北黄石矿山公园等地,对话全国劳模李川营、技能大师刘正甫,聆听矿井建设初期的“铁人故事”;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亚洲第一天坑”前,团队成员触摸矿坑修复的生态肌理,见证“工业锈带”向“生态秀带”的蜕变;“四代劳模师徒接力坚守球磨机岗位”,这份匠心让实践团成员们明白了什么是‘红色矿业精神’。”

【桑榆情暖:银发笑容映初心】
“情暖桑榆”团队穿梭于社区中间,为老人拍摄“岁月写真”。镜头下,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王爷爷挺直腰板戴上勋章,褶皱里藏着历史的荣光;团队成员设计的“老年文化日历”贴上社区公告栏,传统节气习俗与现代活动信息交织,成为老人的“生活指南”。在街头棋局中,学生们与老人“过招”象棋,听他们讲述“粮票年代”的市井故事。
【文脉寻踪:非遗焕新青年力】
“文化使者”团队兵分三路:在陕西榆林,剪纸艺人李秀芳手把手教学生剪出“龙腾盛世”,青海塔尔寺内,酥油花技艺传承人扎西多杰感叹:“年轻人用短视频让‘佛前花’开到了更多人心里”;湖南邵东“村晚”舞台上,传统舞龙与现代街舞碰撞,村民直呼“老祖宗的东西也能这么潮!”

【青春赋能:知识反哺助振兴】
“释压赋能”团队重返高中课堂:实践团足迹覆盖5省16所中学,精心准备减压活动,分享学习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鼓励学弟学妹们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多参与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宣传武汉工程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办学实力。

【“安”、“绿”同行:基层治理青年行】
“资此新绿”团队深入家乡一线:实践团成员在安徽毛坦厂镇污水处理厂深入挖掘污水处理厂各板块运作体系及工作原理,了解到了污水处理的重要过程,完善了有关资源循环利用的专业知识;在社区开设“家庭安全诊所”,通过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安全课堂,让居民了解到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
【结语】
从矿山的红色基因到社区的银发温情,从非遗的活化传承到课堂的知识反哺,兴发矿业学院学子用实践诠释了“格物明理,致知笃行”的校训。正如团队成员李亚鹏在总结会上所言:“社会实践不是终点,而是将理想扎根祖国大地的起点。”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审核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