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学院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快讯 >> 正文
武汉工程大学携手兴发集团筹建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
2021-03-20 09:11  

本网讯3月18日,湖北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一行到访武汉工程大学,双方将携手牵头,联合国内优势资源,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筹建科技创新平台。

http://news.wit.edu.cn/__local/E/2D/D0/5B79081C7F7376B53E2976347D9_E7BC7003_2895B.jpg

武汉工程大学校长王存文介绍,化工新材料是“宜荆荆恩”城市群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湖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宜昌现有枝江姚家岗化工园和宜都化工园等专业化工园区,形成了磷化工、硅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氟化工等为主的上下游产业链,并布局了超纯化学品和黑磷等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宜荆荆”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磷化工产业集群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评为“第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同时,部分化工新材料产品产能占有重要份额,例如食品级三聚磷酸钠、次磷酸钠等精细磷酸盐产销量全球第一,乙二醇产能占全省40%以上,有机硅新材料发展成为行业龙头,特别是以电子级磷酸为代表超纯电子化学品发展快速,现已占领80%的市场份额。

http://news.wit.edu.cn/__local/8/A1/07/D1EC74C65E1BF1354892FCF6A5E_A23B90EE_2B3BB.jpg

“双方筹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将以化工新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化工材料升级换代,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加强前沿材料战略布局。”武汉工程大学兴发矿业学院院长池汝安教授介绍,结合宜昌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实际,具体将在超纯电子化学品、硅基新材料、磷系新材料、可降解新材料、环境化工材料等8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

http://news.wit.edu.cn/__local/C/AA/58/B67BE56D224C8C9022263029A89_C285E3F3_1E096.jpg

湖北兴发集团李国璋董事长介绍,集团1万多名职工中,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的学生超过5%,武汉工程大学为兴发集团做出了巨大贡献。兴发集团未来的发展主要聚焦于磷化工、有机硅材料和湿电子化学品产业。兴发集团提出,为了更好地适应集团发展,要继续委托武汉工程大学加大职工培训和接收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更加深入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希望学校围绕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和智能采矿开展应用研究,为长江大保护和兴发集团可持续性和健康安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http://news.wit.edu.cn/__local/4/D1/35/5820DA06C0E58DD3DF5B7C78793_FE98ECFA_241DF.jpg

副校长张彦铎表示,要发挥学校人工智能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智能采矿研究工作。

http://news.wit.edu.cn/__local/2/3B/C1/4BF432A1033CE0780DD37000464_B847D7EF_22F35.jpg

校党委书记程幼金最后强调,学校一定要急企业所需,做好兴发集团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多学科协同创新,认真进行科研选题,在智能采矿、爆破的节能减耗、岩爆的预测等要有发挥学科优势,更好地为湖北兴发化工集团减耗提效做出贡献。

http://news.wit.edu.cn/__local/3/33/BF/D271BFC8AEC7530C0C4C5B0A6E7_FD9C5028_1F747.jpg

据悉,目前湖北兴发化工集团和武汉工程大学已有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湖北兴发化工集团建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有机硅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年研发投入3亿元以上;武汉工程大学建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目前,武汉工程大学已与兴发化工集团共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兴发矿业学院,与宜昌人福药业共建“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http://news.wit.edu.cn/__local/C/16/25/D22F94CC502F1F56B5570024040_E3FB38E1_1104F.jpg

http://news.wit.edu.cn/__local/7/63/9A/4A1ECBA292A393C46A6C6BDC98F_45ADB531_27B6F.jpg

最后,校领导和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审稿 池汝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