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学院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快讯 >> 正文
【榜样的力量】七----陈卓:深耕稀土沃土 潜心科教报国
2025-11-12 16:12  

陈卓,男,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才计划入选者。这位年轻的“90后”学者,自2023年正式成为武汉工程大学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一名专任教师以来,便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和的为人,迅速成为学生心中的“引路人”和科研领域的“新锐力量”。他扎根于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这一战略资源领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青春和智慧践行着科教报国的初心使命。

一、攻坚克难,做稀土领域的“创新者”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其高效绿色开发关乎国家战略资源安全。陈卓老师的研究方向聚焦于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绿色高效提取,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

传统的稀土浸取工艺面临粘土矿物膨胀、回收率低、环境影响大等诸多“卡脖子”难题。面对这些挑战,陈卓老师迎难而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支持下,他深入开展稀土方面相关研究,创新性地研发新型浸取剂替代传统铵盐浸矿剂的方案,并系统揭示了粘土矿物在浸矿过程中的抑膨机制,为从源头上解决浸矿过程山体滑坡和地下水污染难题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

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Applied Clay Science》、《Powder Technology》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些工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彰显了强烈的应用导向,展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担当。

二、言传身教,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

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陈卓老师已迅速完成了从“优秀博士生”到“用心育人者”的角色转变。他深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责任。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研究生科研的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常常对学生说:“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有探索未知的勇气;也要脚踏实地,有坐稳冷板凳的耐心。”他会亲自带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处理那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循环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坚韧品格。

他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对于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挑战前沿课题;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则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工程应用中的科学问题。这种悉心的指导,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生涯或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们评价道:“陈老师没架子,有耐心,和他讨论问题总能受到启发。”

三、知行合一,做服务社会的“践行者”

科研的价值在于应用。陈卓老师的研究并非局限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他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他的研究工作与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绿色高效开采需求紧密相连,提出的抑膨技术和新型浸取剂研究,对提高稀土回收率、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重大项目,他的工作为稀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用实际行动响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从求学到任教,陈卓老师的人生轨迹与武汉工程大学紧密相连,是学校自主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典型。他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态度,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榜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追求卓越、默默奉献。在科教报国的道路上,陈卓老师正稳步前行,未来可期。

关闭窗口